在当今全球经济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背景下,产业基础能力作为制造业的基石,其重要性愈发凸显。最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总工程师陈学东在2024年国家制造强国建设专家论坛暨首届产业基础创新发展大会上发表了主旨报告,深刻阐述了提升产业基础能力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
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与转型,产业基础能力的提升不仅是实现高效生产的保障,也是我国总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关键。近年来,我国在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石化等领域的基础产品和技术国产化率已超过90%,这为制造强国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尽管取得了一定成就,产业基础薄弱的问题依然存在。陈学东院士指出,当前的产业基础研究工作任重而道远,尤其是在新型工业化、新质生产力和现代化产业体系背景下,如何推动产业基础的再造,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紧迫任务。
产业基础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产业领域内的基本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其必然的联系到产品的性能、质量与可靠性。可想而知,只有在产业基础能力得到一定效果提升的情况下,企业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
以中国的机械工业为例,作为国家重大装备产业链和供应链自主可控的重要保障,其发展必须建立在强大的产业基础能力之上。陈学东院士强调,产业基础不仅是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核心,也是提升综合国力的体现。通过持续强化产业基础能力,我国的机械工业正逐步向全球产业链的高端跃升。
在推进产业基础创新发展过程中,自主创新显得很重要。因而,培育和发展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成为了制造业高水平发展的中坚力量。这一些企业在技术、管理、市场等多方面具备自主创新的能力,能够有效填补产业链上的短板。
此外,制定适合各类公司发展的体制机制,构建良好的研发平台,推动优秀人才的培养,也是提升产业基础能力的基础工作。正如陈学东院士所言,产业基础的高级化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它需要在不同层面上协同推进。
尽管我国的产业基础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仍面临诸多挑战。短板问题依然存在,尤其是在某些高端技术领域,尚需进一步突破。如何协调基础与整机的关系、提升产业链的韧性与安全保障能力,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未来,我国需要加快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围绕体制机制创新、研发平台建设以及人才教育培训等核心问题,进行系统性的探索与实践。这样,才能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确保各级产业基础能力的稳步提升。
总的来说,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通过持续推进产业基础向更高级、更智能方向发展,中国的机械工业与制造业定将在新型工业化的浪潮中,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陈学东院士在大会上的强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产业基础的提升是制造强国建设的基石,只有通过持续努力,才能在全球舞台上展现出更强的竞争力。
如何看待中国在这一进程中的角色与战略,或许将是可以让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的课题。未来,随着产业基础能力的不断的提高,中国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中坚力量。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