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犹酣 保定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025-03-13 00:30:05 园林机械

  总有一种时间节点,仿若历史长河中的坐标,让人铭记于心;总有一种深情关怀,宛如寒夜中的篝火,使人感念至深。保定市阜平县作为新时代脱贫攻坚动员令发出之地,无数党员干部奔赴脱贫攻坚一线,与贫困群众携手并肩,共同奋斗,谱写一曲曲感人至深的脱贫赞歌。

  保定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严格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举全市之力决战脱贫攻坚。

  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阜平党员干部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用无私奉献、忘我牺牲的担当,换得山乡巨变、群众欢颜;历任驻村工作队一任接着一任干,吃住在村,倾力帮扶,画出最大同心圆;当地群众切实转变观念,主动作为,勤劳致富,敢教日月换新天。产业扶贫、职教扶贫、京保扶贫协作等一个个典型案例,凝结着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汗水和智慧。

  脱贫攻坚,彰显人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实实在在改变贫困群众的生活。2012年末,骆驼湾村、顾家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只有950元和980元。2017年底,两村实现整村脱贫出列。如今,两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6328元、27075元,方方面面更是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全面改善,公共服务水平大幅度的提高,富民产业蓬勃发展,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阜平处处上演着骆驼湾村、顾家台村这样的脱贫故事,抒写着深山老区融入小康中国的奋斗史诗。2020年2月全县实现高质量脱贫,16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81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两不愁三保障”等脱贫目标在阜平全面实现。乡亲们过上了好日子。

  阜平之变,是保定脱贫奔小康的生动缩影。全市党员干部群众、驻村工作队员同心同向,历经8年奋战,9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10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脱贫攻坚收官战取得决定性胜利。脱贫群众发自内心地感恩、感激。

  阜平始终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底线任务,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在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的同时,积极建立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没发生一户一人返贫致贫。

  一声号令跑三棒,再打一场漂亮仗。阜平人民在新时代脱贫攻坚动员令的指引下,交出了脱贫攻坚的接力棒,正在锚定“经济强县、美丽阜平”总目标接续奋斗,努力在乡村振兴这场接力赛中再打一场漂亮仗、开创共同富裕新篇章。

  2024年阜平全县GDP预计达到7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5500元,较2012年分别增长1.9倍、3.8倍……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河北省委对保定寄予厚望,提出“五个走在前列”“两个新样板”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努力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走在前列、打造新样板”。保定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持续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

  快马加鞭向着乡村振兴新高地发起冲锋。从2021到2024,新的发展成果接连累枝,新的奋斗华章绚丽呈现。

  产业振兴就是要让农民的收入增加,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乡亲们的生活越过越富裕。阜平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着力打造食用菌、高山林果、规模养殖、中药材、生态旅游、家庭手工业六大富民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5万余人,通过就地务工、土地流转、资产收益等方式带动脱贫人口近10万人,实现户均增收万元以上。

  阜平香菇、阜平硒鸽、阜平苹果、阜平大枣、阜平黄芩等特色农产品广泛推向市场,成为当地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金名片”。

  食用菌智速繁育中心、智慧果园、现代中药材园区、土培芽苗菜植物工厂等一批新型产业平台闪亮上线,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设施农业转型升级。

  现在,阜平食用菌已经在高碑店新发地市场有了更多话语权,“香菇什么价,阜平香菇说了算。”

  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为乡村振兴聚力赋能,一直是保定全力推行的高端路线年间,全市建设及改造高标准农田347.8万亩,总投资76.85亿元,任务量和资金量连续四年全省前三,三年全省第一。

  按照保北精品设施蔬菜、保南优质设施瓜果、保东特色设施果菜、保西高效设施食用菌的产业布局,推进智慧型、科技型高标准设施菜园、果园、花园建设,打造环京津高标准原料车间,截至2023年底,全市设施农业种植培养面积60.2万亩,净增量全省第一。

  以文冠果为主的木本油料产业快速地发展壮大,三年间完成种植27.11万亩,一条全新的乡村振兴产业链应运而生,不断释放巨大经济潜能。

  除阜平外,易县磨盘柿、满城草莓、望都辣椒、安国中药材、顺平苹果、唐县肉羊、蠡县麻山药、博野甜糯玉米、曲阳鸭梨……这些优质农产品品牌在保定遍地开花,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阜平充分的利用自身种养殖业发达、农产品丰富的优势,全力发展预制菜及农产品加工业。硒鸽加工、国煦大央厨、大正食品、福润烘焙、厚德锦麟果汁、太行深处预制菜等项目相继落地投产……富民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借助阿里巴巴、京东、东方甄选等电子商务平台,阜平打通线上线下对接主渠道,组建农产品销售线上商圈,成为华北地区第一个“盒马县”,走上“互联网+”快车道。

  在保定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中,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宛如神来之笔,画出农民增收的新路子。全市深入开展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组建农产品加工业集群20个,2023年营收总额达到1623.62亿元,较2020年增长16.8%。除阜平外,还有安国中药材加工、涿州屠宰及肉类加工、定兴休闲食品、唐县肉食品等等……

  瞄准打造京津冀乃至北方预制菜产业第一城,全市形成3大品类、6大园区、100家企业、100个菜品、100亿元产值的发展格局,荣获“京津冀(保定)预制菜贸易促进创新发展示范基地”称号。“中央厨房预制菜”在线上采购、多元消费、直播带货刺激下火热“出圈”。

  全省净菜占北京市场占有率53.4%,其中保定净菜占全省总量41.8%,占北京市场占有率22.1%,均居全省第一——保定净菜产业异军突起、日渐强盛。

  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净菜生产加工总产量506.51万吨,北京销量141.83万吨,销售产值120.2亿元,涵盖蔬菜、肉类等60余种农产品。阜平香菇和梨、涞水海鲜菇、顺平苹果、唐县羊肉等陆续摆上北京市民的餐桌……

  全市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农业服务业为要素的现代农业产业布局加速形成,正引领农业经济向着现代化、多元化、高效化稳步迈进。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是提升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运行质量。阜平结合自己产业特点,共培育壮大3家食用菌有突出贡献的公司、8家林果种植有突出贡献的公司、6家养殖有突出贡献的公司,2023年实现出售的收益15亿元,带动农户5.9万户,充分的发挥出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的火车头作用。

  采用“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加工厂+农户”模式,当地与白沟、雄安、天津等地深度合作,引进并发展家庭手工业。全县15人以上加工点发展到221家,覆盖农户6800户,户均年增收1.8万元。同时推广小手工活进农户项目,覆盖农户2267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

  于保定这方厚土之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茁壮成长,各类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竞相绽放。截至2023年底,全市农业产业化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达到365家,年出售的收益2334.5亿元,较2020年增长129.6%。

  全市依法登记农民合作社达1.4万家,创建国家级示范社42家,省级“十佳”农民合作社5家;注册家庭农场8000余个,创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54家。

  通过引导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建立稳定合作,全市培育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12家。

  乡村振兴,智汇先行。阜平始终将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建设的切入点,不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共引进农业科学技术特派员55名,大学生农业职业经理人28名。面向全县公开选拔农业经理人209名,确保每个行政村至少培育1名。目前,硒鸽实业有限公司已与农业科学技术特派员周荣艳团队合作,一同推动肉鸽产业科技创新。

  先后成立李玉院士工作站、太行山食用菌研究院、河北农大阜平产业研究院,建设6家农业创新驿站。聘请食用菌、设施蔬菜、中药材、林果等领域21名专家和100余名技术人才组成技术服务“天团”,常年驻点服务,手把手培训技术能手、致富带头人。

  通过广泛宣传脱贫攻坚成果,推广农业扶持政策,深化返乡下乡创业行动,吸引近5000名年轻人回乡创业,有的开起农家乐,有的承包香菇大棚,有的卖起农副产品……

  诚招贤才以耕科技之田。近年来,保定搭建都市农业创新研究院、博士农场、农业驿站、农业科学技术园区等科学技术创新平台,引进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团队200余个,从事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带动。

  其中,吸引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博士团队与本地涉农企业或新型经营主体共建博士农场152家,培育引进新品种823个,推广先进适用技术167个,带动经营主体5232家,带动大学生就业669人,开辟出一条具有“保定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

  与河北农业大学合作打造“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50家,开展培训129场,累计惠农6000余人次,入选“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案例。目前全市农业创新驿站达到100家,建立特色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8个,引进新品种、新技术521项,带动农户近15万人。

  为进一步打通基层人才发展大动脉,全市从9所高校和科研院所选派993名农业科学技术特派员,从农技部门选派1104名乡村振兴技术指导员下沉乡村一线余个,培训农技人员和农民1.1万余人次。

  面向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全国60余所农业院校招聘大学生农业职业经理人603名,包联企业2069个,开展培训233次,农业技术服务9338次,出台《关于支持大学生农业职业经理人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设立大学生农业职业经理人双创中心,鼓励大学生深耕基层、建功立业。

  选拔培育社会化农业职业经理人5151名,覆盖合作社1935个,家庭农场879个,带动和培训农户38736人次。

  人才之智,科技之芒,点亮了农业新光,激活了产业潜能……厚植人才培育沃土,才能让更多人才落地扎根。

  阜平县充分的发挥职业教育优势,推动县职教中心与一汽、上汽等8家车企合作,开设汽车专业,累计招生5600余人,在车企实习就业4300余人。促进职业教育与县域产业联动,2023年组织学生200人次参与直播带货,累计销售达50万元。

  灵活采用“职教+企业”“职教+合作社”“职教+村委”等培训模式,坚持把课堂搬到蘑菇大棚、林果基地,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累计培训7.2万人,其中5300余人成长为企业骨干和致富带头人。

  打造乡村振兴本土团队,是保定乡村人才战略的务实之策。全市以农业农村部“头雁”项目为媒,依托浙江大学、中国农大、河北农大等高校,两年间培育304名产业优势突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领头雁”,成为引领当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和乡村振兴的新矩阵。

  先后创建竞秀区晴耕雨读、高碑店智图、曲阳西旦沟等18所农民田间学校和75家农民科技教育实训基地,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1.5万人次,结合农时农事每年组织并且开展冬春农民大培训两万余人次,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逐渐建立。

  通过本土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全市打造“农业专家团队+科技特派员+大学生职业经理人+产业领头雁+高素质农民”金字塔形人才队伍体系,乡村振兴有了智力支撑。

  阜平拥有以晋察冀革命根据地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晋冀交汇为特色的乡土文化和以古长城、古御道、古北岳恒山为标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上具有先天优势。

  当地充分挖掘本土历史背景和文化、红色文化以及新时代奋斗故事等素材,创作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艺作品,利用抖音、快手、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广泛推广“红色福地”IP。

  送文化下乡,文艺演出定期带到百姓家门口;送图书下乡,乡村图书借阅点可供村民阅读,乡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唱响北京冬奥会的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慢慢的变成了阜平的音乐品牌和文化符号,2024年以来举办各类展演10余次,荣获“村歌嘹亮”主题活动2024年全国集中展演“嘹亮好声音”奖。来自北京的邓小岚和她的马兰花音乐故事感动并激励着更多人扎根农村、服务三农。

  相似情景,在保定广为乐见。全市评选最美村庄、最美新型青年农民、最美基层干部……“五项评选”活动广泛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

  涞源县将“四季村晚”纳入民生工程,打造特色文化惠民品牌;顺平县举办农民丰收节,传递丰收喜悦,展现农民风采;唐县多地开展移风易俗宣讲、家风故事分享、村规民约故事描述等活动……各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精彩纷呈。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振兴是关键环节,而文化与产业的融合发展则是推动文化振兴的重要驱动。

  阜平以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提升行动为抓手,将红色资源串点成线,开发红色研学一系列“菜单式”课程和线路,推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音乐党史课、华北联合大学沉浸式演出、店房国防军事体验等研学项目,邀请中央部委、省市单位、高校等开展研学活动。

  定位京雄保文体旅游首选地,全县谋划建设莲花山攀岩体育旅游小镇、东南山越野车文化主题公园、菩提湖国家级农业湖钓赛事公园、青少年户外营地等文体旅融合项目群,组织骑行挑战赛、越野车挑战赛、马拉松等赛事。

  由废弃铁矿厂改造的东南山越野车文化主题公园串联周边9个景区,填补了京津冀地区越野场地空白。目前,成功举办多场国家级、省级赛事,吸引全国20多个省市近千名车手、3.5万名观赛者。每月约有500辆各地越野车到此进行越野活动。

  此外,积极开展非遗传承人、民俗活动进景区,规划农业生态示范园、硒鸽健康产业园等农旅项目,配套发展乡村旅游精品民宿……文体旅产业融合新业态在阜平延展拓面。

  立足打好提升文化软实力主动仗,保定倾力打造博物馆之城、书院之城,中国古动物馆、保定宴饮食博物馆等文旅产业项目落地见效。

  一条全长1117公里的太行步道,将9个县区的492个村庄、30多个景区景点、320套保定小院、400多家民宿、110个农业园串珠成链,沿线万人,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路、文化路、连心路、致富路、幸福路。

  “恋乡·骑行保定——探寻最美乡村活动”已经开展到17个县(市、区)60余个村,全线引爆乡村文旅市场;“保定·乡村音乐大会”在城市、乡村、田间地头、商业街区、博物馆、公园等多个场景录制,受众突破2亿人次,让保定火爆整个夏天……

  在骆驼湾村,新民居青瓦黄墙错落有致;沿河公园、文体广场舒朗开阔赏心悦目;柏油路、石头路蜿蜒平整悠然交叠……昔日贫困闭塞的旧村落,如今早已蜕变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森林乡村。

  骆驼湾村是阜平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和美乡村的代表作。近年来,阜平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加快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所有行政村实现垃圾统一收集、卫生无害化处理。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全域统筹、全局规划。近年来,保定全方面开展乡村绿化行动,集中整治提升人居环境,全力构建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景、一县一品牌的大美乡村格局。

  全市建成一批森林乡村、森林县城、和美乡村示范村,阜平被评为全国村庄清洁先进县,涞水、易县、曲阳等9个县(市、区)被评为全省村庄清洁先进县。

  良好生态环境有利于增强乡村吸引力。清新的空气、优美的自然风光、优质的水源等生态资源都是致富宝藏。

  阜平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产业优势,积极承接首都养老功能疏解,全力发展休闲康养产业,建成3个康养基地,床位1800余张,与北京西城区达成养老合作,已接待客户1万余人,产生效益800多万元;建成集垂钓、采摘、养殖等休闲项目于一体的康养农场,带动农产品销售110多万元;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发展之路。

  为推广用好乡村全域生态资源,保定针对城市居民对高品质旅居康养生活的热切需求,全面盘活农村闲置农房,发展民宿产业和庭院经济,谋划推进“保定小院”项目建设,累计打造“保定小院”1897套。

  青水瓦、木挑梁、小皮檐、花格窗……房前屋后花草掩映,石板路曲径通幽,富有太行风情、田园特色的保定小院,让京津及周边地区人群一见钟情。

  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是“不走的工作队”,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阜平作为脱贫攻坚最前沿、乡村振兴主阵地,比任何地区都清楚这一点。

  针对一些基层干部学习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不强、基层治理思路方法不多问题,阜平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先后推荐7批29名村党支部书记到浙江嘉兴、雄安新区等地参加省级示范培训,组织13个乡镇举办村两委干部专题培训班。

  针对村干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问题,培育储备后备干部334名,有效补充基层新鲜血液,并利用开放大学等教育资源,积极组织3名村干部及10名后备干部参加学历提升教育。全县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引领力和带动力显著地增强……

  保定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中全面叫响以亩产论英雄、以创新论英雄、以宜居论英雄、以增收论英雄、以平安论英雄。

  全市将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经济引领能力摆在更突出位置,重点推进党支部领办土地合作社、农业服务合作社,以土地为纽带,把农民组织起来,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这一做法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但解决了“地谁来种、怎样种地”的问题,还有力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增加集体收入。目前已有2000多个村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入社土地70余万亩。

  在保定这片广袤乡土之上,1109支驻村工作队、3330名队员带着使命与决心,抓生产,跑销路,盯项目,搞基建……正以他们对党的绝对忠诚、对事业的矢志不渝、对群众的无限深情,播撒希望,耕耘未来。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这支帮扶力量始终方向不偏,靶心不移;驻村更助村,真心促发展。

  时序更替,华章日新。十二年岁月光阴,铭刻无数感人故事、豪情颂歌。十二年的巨大变迁,深刻而有力地印证“两个确立”是时代呼唤、历史选择、民心所向。

  新时代大潮澎湃,只要1000万保定人民勇毅前行、奋发进取,必将缔造新的更大奇迹,必将赢得新的更大胜利。

  凯歌而行,不以山海为远;乘势而上,不以日月为限。一座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必将崛起,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保定篇章必将宏伟壮阔。(一平)

  快马加鞭向着乡村振兴新高地发起冲锋。从2021到2024,保定新的发展成果接连累枝,新的奋斗华章绚丽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