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省挑大梁·实干斗争·寿光】外出打工不如回村种棚

2025-01-14 09:03:33 解决方案

  寿光融媒讯(记者 王秀慧 罗立红 通讯员 赵艺帆)一排排新鲜碧绿的黄瓜缀满藤蔓,一串串或红或绿的西红柿宣布幽香日前,在营里镇东北河村栽培园区里的大棚里,一幅绿意盎然、朝气蓬勃的图景展现在人们眼前。这儿的大棚工业不只为乡民带来了丰盛的经济收益,更成了村庄复兴的微弱动力。

  “我经过比照收入才发现,出去打工不如回村种棚。”52岁的齐月娥和记者说,因为旧式大棚栽培繁琐辛苦,她曾挑选外出打工。但是,打工的阅历并不如她所愿,没有手工和技能,她只能从事一些体力劳动,收入不高。

  2018年,东北河村迎来了新的开展机会,乘着营里镇建造“盐土金地 生态营里”村庄复兴示范片区的春风,该村建造了20多个高标准蔬菜大棚。传闻新大棚选用最新智能化操作系统,并实施“合作社+农户”形式,种出来的蔬菜不愁卖的音讯后,齐月娥第一时刻回村报名,再次“玩”起了大棚。

  现在,齐月娥租借了1个大棚,首要栽培“釜山88”和“青甜”两个种类的西红柿。“这两种西红柿口感好,价格很安稳。釜山88一斤收购价是8元,青甜能到达13元一斤。”齐月娥表明。

  不远处,王玉芹的黄瓜大棚里也是一派繁忙现象。几位乡民正在她的大棚里打工,采摘完黄瓜后,为黄瓜整枝,去掉剩余的侧蔓。“咱们在蔬菜大棚里务工,收入安稳,还能照料到家里,一箭双雕。”乡民小王一边繁忙着一边说。

  王玉芹栽培着2个165米长的大棚,黄瓜从10月25日进入收成期,一天能摘1000多斤,最多的时分能摘1600斤。56岁的王玉芹是“老农民”,但近年来她经过学习新技能,把手机当“耕具”,在手机APP上操控大棚放风机、打药机、补光灯等设备,成了“新农民”。“大棚该放风了,依据温度提示,咱们我们能够将风口巨细调整到45%。”她一边演示一边介绍,曾经手动放风不只耗时耗力,温度也难操控。现在有了智能化设备,温度可控,功率进步,大大节省了时刻本钱和劳动力。

  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后,近年来,该村乡民栽培大棚的热心不断高涨。“以生果黄瓜栽培为例,一亩地一年能收成5万多斤,一个高标准大棚纯收入30万元左右。”东北河村党支部书记王希良表明,跟着大棚工业的开展,村里的年轻人也多了,村庄更充满生机。日子在这儿的乡民,实在感受到村庄复兴焕宣布来的生机和生机。